鲁医风采|仁心越山河 仁术润边疆——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专家秦照梅、心血管内科专家崔文竹
日期:2025-07-12
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她们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崔文竹建立了“每日病例讨论+每周学术沙龙”机制,为进一步夯实年轻医师医学基础■■、强化学科建设,基本每周举行或参与一次小讲座★■★■★★,从基础到临床,与年轻医师一起学习前沿知识。她把每一次的查房都当作教学查房进行,让年轻医师于诊疗中学习复盘,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同时注意培养科研思维,指导年轻医师进行科研标书写作■★,以期早日做到科研与临床两条腿走路。
援疆期满后■★■,秦照梅和崔文竹陆续收到喀什很多病友在微信以及公众号上的留言及祝福,其中有在喀什求学的大学学子,有患妊娠高血压★■、三进ICU的年轻母亲,有在帕米尔高原为国戍边的边境工作人员。他们真挚的祝福■■◆■,让两人又想起援疆奋战的那500多个日夜★■■◆,她们为民谋健康福祉的信念更加坚定。
勇当急救先锋:2024年12月16日,门诊候诊区一位老人心搏骤停,崔文竹义无反顾冲在抢救的最前线■★,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在她的精湛医术护航下,多脏器衰竭患者在介入中药后病情迅速缓解,下肢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服用膏方后溃疡收口,回归基本的正常生活。
薪火相传新程启。2025年5月,当秦照梅与崔文竹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告别这片倾注了她们无数心血与深情的土地时,她们身后矗立的是一座无形的丰碑:秦照梅推动建立的现代康复体系已在喀什生根发芽,其规范化流程正惠及更多患者;崔文竹引入的心血管急救技术■■★★,显著提升了区域内心肌梗死等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为无数家庭守住了生命之光◆◆★。她们带教过的医生,也已能独立开展诸多关键技术……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中医赋能展风采:积极参与医院及医疗队组织的社区义诊以及下乡入户诊疗等志愿活动■◆,普及中医中药慢病防治知识,并多次参与外事活动,向国际友人展现中医药魅力;在新疆全民阅读大会讲授题为“秋季养生及高血压病管理”的专题讲座,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获观众好评。
医者的战场,远不止于窗明几净的诊室与病房■◆★。她们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同事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加民族团结共建活动,为促进新疆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深入了解当地康复科现有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后,秦照梅针对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着力进行康复技术指导。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本地康复专业人才,如今他们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康复治疗工作。同时,她组织开展一系列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讲座,如针灸技术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等,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对口支援新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必须带着使命去,带着感情干!”秦照梅在援疆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初抵喀什,面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中医治疗先进理念尚未普及的现状,两位医生牢记使命,迅速调整状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造福当地百姓的医疗实践中◆★■■◆。
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秦照梅担任康复中心主任,崔文竹则成为全院唯一的心血管专科医生,肩负起打造医院心病科雏形的重任★■。
当山东医疗队发起声势浩大的“中医中药进万家★◆◆◆■”、“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活动”时,她们的身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医疗队的巡回医疗车上,并无数次奔向偏远村落与牧区。在塔什库尔干高原凛冽的朔风中,崔文竹裹紧大衣★■■◆★,强行压下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在简陋的毡房里为牧民听诊★★■■■;秦照梅则常常在临时搭起的义诊台前一坐就是数小时,专注地为一位位饱受颈肩腰腿痛折磨的农牧民施针推拿★★■,并在义诊中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份深情厚谊——临行前■◆★■,那位曾被秦照梅亲手搀扶进行康复训练的老伯,在家人的陪伴下,执意将一个精心绣制的当地传统药枕送到她手中◆■★◆★◆。药枕上细密针脚缠绕着石榴花与艾草图案,馥郁药香中沉淀着难以言喻的感激与祝福。崔文竹的办公桌上,则静静躺着一张经她妙手回春康复的一位患者送来的卡片,上面用不太熟练的汉字写着◆★◆◆:“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面对喀什地区相对薄弱的医疗卫生条件■★◆,两位医生迎难而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搭建学科发展平台:以最新指南为依据★■,崔文竹逐步完善心血管疾病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流程,建立定期随访机制;积极推动科室加入国家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项目,强化医院与国家级诊疗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并以心力衰竭这一类型疾病为支点提升年轻医生对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认识◆◆■◆;积极提供进修学习等相关信息,鼓励年轻医师走出去,为心内科发展储备力量■◆。
◆★■■“眩晕症折磨了我老婆十多个月,跑了好几个医院不见好转。在秦主任这里◆◆★■★■,手到病除★◆◆,经过针灸理疗◆★◆,十几天就完全好了。”一位患者家属激动地在感谢信中说。据悉,其妻入院时还需要人搀扶★■◆◆■,而出院时行走自如,这多亏了秦照梅的高超技术★★。
技术突破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成功引入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和理念,填补了当地多项技术空白★★,推动当地康复医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当地常见疾病,如中风偏瘫、脊髓损伤等,优化康复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从泰山北麓到天山南麓,5000公里的奔赴■■■★,见证了两位医者在援疆工作中的无私奉献。
崔文竹则致力于打造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心病科雏形。没有现成团队,就手把手培养;缺乏诊疗规范,就逐条制定流程。在她推动下★◆★,医院首次建立心血管疾病会诊群,她每日穿梭于各病区步数过万,被当地同事称为■★■★“会诊路上的急行军”■★。
她们把门诊、查房带教、病房当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窗口,用耐心沟通消除语言障碍,用细致诊疗赢得群众信任,让中医药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
500多个日夜坚守◆◆,5000公里外的奔赴,跨越山河的医者仁心在天山脚下绽放光芒。2023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派康复科专家秦照梅、心血管病科专家崔文竹赴新疆喀什开展医疗援疆工作。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们用精湛医术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以无私奉献践行鲁疆情深,在祖国西部边陲书写了新时代中医人的担当◆★■。
面对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康复科技术设备闲置的困境,秦照梅组织了一系列系统且全面的培训课程,让这一闲置设备在康复科得到了有效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山东援疆队伍和医院形象,必须以身作则树榜样,践行医者的责任担当。■★★◆★”崔文竹在汇报中表示。在新疆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两位医生把援疆作为强化使命担当的实践课堂,不惧各种困难和挑战◆★◆■■★,全身心投入到各类义诊活动和医疗援建帮扶工作中。
在喀什的诊室里,艾绒的幽香从未如此浓郁■★■◆★■;在帕米尔高原牧区◆★■◆■■,中医药文化从未如此深入人心。两位医生将齐鲁大地的中医精粹与边疆医疗需求深度融合,为边疆百姓送去健康福祉。
模式创新惠及更多百姓:创新铺展病房、门诊、社区三级康复网络★■;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疗法优势,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诊疗服务◆◆■,在专家门诊接诊患者1000余人次;深入15个基层社区开展义诊★■■★,教授八段锦、耳穴压豆等技法,惠及群众2000余人。